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语言文字 >> 汲取《论语》中的教育智慧

汲取《论语》中的教育智慧

2022-05-16
浏览量:

        记得,第一次接触《论语》有关内容,还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,其中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……已是耳熟能详,琅琅上口之句。当时,我作为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录时,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。 

        而今,再次接触《论语》,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。作为一名教师,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更多关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,注重从中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,以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。

        现总结如下:

         一、爱生如子

        《论语》中,有一百多处讲到“仁”,它的实质就是“爱”,它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。在学生面前,孔子是如何做到“仁”的呢?

         他对学生很宽容,“人洁以进,于其洁也,不保其往也。”要老师看到学生的进步,赞许学生的洁净,而不要抓住过去不放。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因为他把忠恕作为自己的为师之道,他才和他的三千弟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
        他对学生有耐心,“诲人不倦”是他的教育理念。

        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,他要求学生“当仁不让于师”。他的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主张,让平民子弟自他当教师时,始和“贵人”子弟一起有资格跨进学堂。

        他从不吝惜赞扬的语言,他称赞自己的三个学生“由也果,赐也达,求也艺。”他夸奖子贡能举一反三,他肯定颜回的安贫乐学,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!”

        他对学生的成才寄予厚望,认为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

       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,面对学生的过失,比如,成绩退步了、违反纪律了等等,我们有时候方法简单粗暴,甚至把自己在家庭中的不愉快转嫁到学生身上。在孔子的大爱面前,我们应该领悟到,爱学生,才能接近学生,才能深入了解学生,才能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脉搏,学生也才肯向你敞开心扉和你交流思想。这样,和谐、民主、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。

        二、言传身教

        “言必信,行必果。”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”孔子对谨慎说话非常重视。

        当教师,是为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。教师工作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,教师授课前都应该认真备课,不能在课堂上随意讲,想起什么就说什么。教师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当言行:如低俗的口头禅、不雅的笑话、消极的人生态度等都对学生有着负面影响。这要求我们平时要谈吐文雅,语言恭谦,语气得体,不使用粗俗语言、不恶语伤人。

        “身教重于言教”,孔子在注意自己的言论同时,更注重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。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他说;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

        他要求言语慎重稳妥,行动敏捷利索: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他要求“三思而后行”,他常常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他反对言过其实。孔子的这些思想应该成为我们行为准则,并以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。

        三、学而不厌

        关于终生学习的理念,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提出。他本人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;他“见贤思齐”;他认为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。

        他谦虚勤奋地求取知识,把不懂的问题和自己的学生商量。他说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。”

        “学”乃是教师的立身之本。要培养学生学习,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,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与自己的学生进行交流。“学而时习之”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,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?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,为学生的求学、正心做榜样和引导,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
        “教给学生一杯水,教师必须有一桶水”。当今社会,教育理论和实践与其他各学科一样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,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,以增强对学科的理解、组织、解释能力,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。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、身心发展的促进者。

        时代在变迁,但不管时空如何变化,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,《论语》永远都是一部读不透的大书。她的博大精深,她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,需要我们用一生一世的精力去参悟、去研修。

冀ICP备2022018420号-1